認識魚獵中的有毒物種:保障安全,避免危險

台灣常見有毒魚類與應對方式

台灣周圍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但其中也包含一些有毒、不可食用的魚類。以下將介紹常見的有毒或具毒刺的魚類,包括其中含有神經毒或蛋白毒的種類,並對它們進行分類和說明。

一、常見有毒且不可食用的魚類

  1. 魟科魚 (Dasyatidae)

  - 毒素類型:主要是蛋白質毒素,具有神經毒性和細胞毒性。

  - 毒性部位: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 應對方式:若被魟魚刺中,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並將刺傷部位浸泡在熱水中(約40-45°C)以減輕疼痛。可以服用止痛藥緩解不適,但若出現呼吸困難或傷口嚴重,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1. 鮋科魚 (Scorpaenidae)

  - 常見魚類:獅子魚,石頭魚,石狗公

  - 毒素類型:蛋白質毒素與神經毒

  - 毒性部位:毒刺分佈在背鰭或尾部,會引起劇烈疼痛、腫脹、紅腫及肌肉痙攣,嚴重時可造成休克或呼吸困難。

  - 應對方式:若被刺中,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將刺傷部位浸泡在熱水中(約40-45°C)以減輕痛楚,並尋求醫療處理。

  1. 鰻鯰科 (Plotosidae)

  - 常見魚類:沙毛

  - 毒素類型:蛋白質毒素

  - 毒性部位:背鰭及胸鰭之硬棘呈鋸齒狀並有毒腺。

  - 應對方式:若被刺中,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將刺傷部位浸泡在熱水中(約40-45°C)以減輕痛楚,並尋求醫療處理。

  1. 刺尾魚 (Rabbitfish)

  - 常見魚類:星斑臭肚魚,刺臭肚魚

  - 毒素類型:蛋白質毒素

  - 毒性部位: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 應對方式:若被刺中,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將刺傷部位浸泡在熱水中(約40-45°C)以減輕痛楚,並尋求醫療處理。

  1. 河豚 (Pufferfish)

  - 毒素類型:河豚毒素(神經毒)

  - 毒性部位:主要集中在內臟、肝臟、卵巢和皮膚

  - 說明:河豚毒素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攝取後會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食用河豚需要特別處理技術,否則會導致中毒。

  1. 鮨科 (Serranidae肥皂魚)

  - 常見魚類:特氏紫鱸雙帶鱸六線黑鱸

  - 毒素類型:肥皂(saponins

  - 毒性來源:肥皂魚的毒性來自其皮膚分泌的黏液,這些黏液含有一種毒素。

  - 影響:肥皂魚的黏液會污染魚叉,使得捕捉的魚類不可食用,應避免接觸並保持工具的清潔。

二、常見有毒且不可食用的蟹類

請勿誤食~

1. 銅鑄熟若蟹(Zosimus aeneus)

俗名:笨蟳(中文)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背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黃橙色之不規則花紋,形成其特殊之斑駁色彩,甲長約5cm,甲寬約10cm。
分  佈:分佈於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等熱帶與亞熱帶海域之岩礁或珊瑚礁地區,台灣南部恆春、小琉球和蘭嶼均有產。
毒  性:此種蟹類所引起之食物中毒一般發生於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群島等地。而此蟹類之毒量經調查得知琉球石垣島產蟹類之毒量最高約為2,000MU/g, 其毒成分為麻痺性貝毒STX與neoSTX ; 另外澳洲產之 Z. aeneus 則含有麻痺性貝毒STX、neoSTX和 GTXs 等毒成分, 而菲律賓產之蟹類則主要含有麻痺性貝毒 STX、neoSTX及少量GTXs和微量河魨毒TTX。另外,帛琉與斐濟產者則含有低毒量之麻痺性貝毒。台灣產者之毒量不高平均為10MU/g(以河魨毒TTX計算),此種毒蟹分佈於屏東小琉球,恆春萬里桐、墾丁以及臺東蘭嶼等地,毒成分主要為80%之河魨毒TTX(含脫水河魨毒)和20%麻痺性貝毒之GTXs。

2. 花紋愛潔蟹 (Atergatis floridus)

俗名:Shawl crab,Green egg crab,花饅頭蟹(中文)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呈橫卵圓形,背部甚為隆起,表面光滑。全身呈茶褐色至紫色帶綠。頭胸甲背面具有淡褐色或黃銅色雲彩斑紋,甲長約3cm,甲寬約5cm。
分  佈:分佈於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等熱帶與亞熱帶海域之岩礁或珊瑚礁地區,台灣南部沿海岩礁水域均可見。
毒  性:1983年野口等人調查日本靜岡縣三浦半島、琉球群島與臺灣澎湖等地之花紋愛潔蟹, 得知琉球群島產之此蟹所含之毒量最高,約為 1,400MU/g, 毒成分則為麻痺性貝毒STX和neoSTX; 但隨後他們更指出日本靜岡縣三浦半島產之花紋愛潔蟹毒成分主要為河魨毒 TTX及少量之麻痺性貝毒STX。其次,從日本琉球石垣島之海濱珊瑚礁所採集之花紋愛潔蟹之毒成分主要以麻痺性貝毒為主,河魨毒TTX 和脫水河魨毒anhydro-TTX佔少量;但鄰近此珊瑚礁之100 m 外小島所採之同種蟹類卻主要以河魨毒TTX和其關連物質為主,麻痺性貝毒較少量。另外,南太平洋島國斐濟所產者主要含有麻痺性貝毒,但澳洲產者則含有低毒量之河魨毒TTX。而台灣小琉球產者毒量不高平均為5 MU/g(以TTX計算),毒成分為含有85%河魨毒TTX(含脫水河魨毒)及15%麻痺性貝毒之GTX。

 

3. 繡花脊熟若蟹 (Lophozozymus pictor)

俗名:Mosaic crab, Red and white reef crab,雷公蟳(中文)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呈橫橢圓形,表面光滑。螯腳指節為黑色,腳足寬扁各節具成束剛毛,全身呈紅白相間之網狀花紋,甲長約5cm,甲寬約9cm。
分  佈:分佈於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和日本等地,台灣北部沿岸之籠具漁業終年可捕獲。
毒  性:此種蟹類在新加坡和菲律賓曾引起食中毒而導致死亡之報告。菲律賓產繡花脊熟若蟹之毒素經純化鑑定, 得知毒成分為菟葵毒(palytoxin); 但澳洲產之此毒蟹毒成分主要為麻痺性貝毒之GTX。最近新加坡產者之毒成分則被鑑定為菟葵毒的異構物(isomer of palytoxin)。而台灣基隆產之此種蟹類毒量並不高,平均為5 MU/g(以TTX計算),毒成分為含有90%河魨毒及10%麻痺性貝毒之GTX。另外,最近我們亦自東港外海捕獲3隻繡花脊熟若蟹,經檢測得知毒量較基隆產者為低約3 MU/g(以TTX計),毒成分則為河魨毒。

4. 雷諾氏鱗斑蟹 (Demania reynaudi)

俗名:無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呈五角形,額分兩葉,具反三角形缺刻,螯腳與頭甲的表面有鱗斑狀或鈍圓狀顆粒。整體背面底色米黃或淡澄,並有栗色大小不規則斑塊,螯腳指節為白色,甲長約4cm,甲寬約6cm。
分  佈:分佈於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和日本等地,台灣近岸珊瑚礁和岩礁均有分佈。
毒  性:在菲律賓產之三種鱗斑蟹 Demania toxicaD. alcala D. reynaudi 均被證實為有毒種。而菲律賓曾引起食物中毒而使人致死之雷諾氏鱗斑蟹,則被證實為類似菟葵毒之毒成分。另外,台灣基隆產之此種蟹類毒量平均為4 MU/g(以TTX計算),毒成分為含有河魨毒TTX(88%)及麻痺性貝毒之GTX,neoSTX (12%)。最近我們亦自東港外海捕獲5隻雷諾氏鱗斑蟹,經檢測得知毒量與基隆產者相同約4 MU/g(以TTX計),毒成分則為河魨毒。

5. 蕾近愛潔蟹 (Atergatopsis germaini)

俗名:無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殼呈卵圓形,殼表面密布顆粒與短剛毛,背面為紅橙色至暗紅色。螯足指部呈黑色,甲長約6cm,甲寬約9cm。
分  佈:分佈於越南、菲律賓、新幾內亞、日本與台灣等地,棲息在低潮線以下至水深30公尺的岩礁或珊瑚礁,台灣北部與南部沿岸之籠具漁業終年可捕獲。
毒  性:此種蟹類在以往國外之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亦無食物中毒案例出現,而我們從台灣基隆採集之37個個體經檢測後均含有毒性,故可知台灣產之蕾近愛潔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而此蟹類之平均毒量為28 MU/g(以PSP計算),為台灣產之11毒蟹中毒量最高,其毒成分主要含有麻痺性貝毒(97 %)與河魨毒(3%)。另外,最近我們亦自東港外海捕獲3隻蕾近愛潔蟹,經檢測得知毒量較基隆產者為低約8 MU/g(以TTX計),毒成分則為河魨毒。

6. 楊氏近扇蟹(Juxtaxanthias lividus)

俗名:無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螯足及步足表面光滑。頭胸甲橫橢圓形,前三分之二表面較隆起。頭胸甲、螯足及步足背面底色米黃,雜有深淺不一的咖啡色花紋或斑塊,螯足指部呈黑色,步足剛毛金黃色。甲長約3cm,甲寬約5 cm。
分  佈:分佈分布於日本、台灣、馬紹爾群島、蘇門達臘、查哥斯群島、模里西斯及留尼旺;棲息於潮間帶珊瑚礁。
毒  性:此種蟹類在以往國外之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亦無食物中毒案例出現,而我們從蘭嶼、小琉球與墾丁等皆採集到此蟹類之有毒個體,故可知台灣產之楊氏近扇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而此蟹類之平均毒量為3-5MU/g((以TTX計),毒成分主要為河魨毒並含少量之麻痺性貝毒。

7. 毒鱗斑蟹(Demania toxica)

俗名:無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五角形,表面分布著不等大鱗狀顆粒,螯足背面的顆粒亦咖啡色,螯足指節棕色。棕色步足間雜著咖啡色斑塊。整體腹面淡灰至黃棕色。甲長約4 cm,甲幅約6 cm。
分  佈:本種蟹僅分佈於菲律賓與台灣。棲息於水深20至50公尺的岩石或砂區。
毒  性:本種蟹因於1969年在菲律賓造成一人中毒死亡事件後,才發現命名種類,故取名 toxica(有毒的)其來有自。其次,我們自東港外海之砂石底海域捕獲之2隻毒鱗斑蟹,經檢測得知毒量較低約2 MU/g(以TTX計),毒成分為河魨毒。

8. 鋒足鱗斑蟹(Demania cultripes)

俗名:無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五角形,額頭甚突出,螯足對稱,外側面覆著低平顆粒,頭胸甲各區大部分為深咖啡色,胸足面為深咖啡色至淡咖啡色,螯足指部白色,腹面淡咖啡色。甲長約6 cm,甲寬約8 cm。
分  佈:分布於台灣、南中國海、新加坡、菲律賓及新喀多尼亞。棲息於1至30公尺的珊瑚礁或岩礁海底。
毒  性:本種蟹曾於1971年在菲律賓造成一人中毒死亡事件,毒素為猛烈的菟葵毒素。其次,我們自東港外海捕獲之8隻鋒足鱗斑蟹,經檢測得知毒量約3 MU/g(以TTX計),毒成分為河魨毒
9. 絨毛仿銀杏蟹(Actaeodes tomentosus)
俗名:無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呈卵圓形,螯足對稱,除內側面較光滑外,表面亦密布顆粒與短絨毛。全身背面顆粒成紅褐色,剛毛灰褐色,螯足指節棕褐色,螯足內側面及胸板呈乳黃色本種蟹為珊瑚朝間帶常見種,個體小(甲寬已小於三公分居多)。
分  佈:分布於台灣、海南島、福建、日本南部、夏威夷、新喀里多尼亞、澳洲、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地。棲息珊瑚礁潮間帶海域。
毒  性:1983年日本學者Yasumoto等人發現產於琉球群島的此蟹個體含有中等強度麻痺性貝毒。另外,我們自墾丁珊瑚礁海域捕獲15隻絨毛仿銀杏蟹中有7隻有毒,經檢測得知毒量約為2 MU/g(以TTX計),毒成分為河魨毒。
10. 切脊熟若蟹(Lophozozymus incisus)
俗名:無形態特徵
:本蟹類屬於扇蟹科(Xanthidae),頭胸甲呈橫橢圓形,表面光滑。螯腳指節為黑色,腳足寬扁各節具成束剛毛,全身呈黃色至紅褐色,甲長約7 cm,甲寬幅約10 cm。
分  佈:分佈於東南亞各國、南太平洋群島和日本等地,台灣南部沿岸之籠具漁業偶可捕獲。
毒  性:此種蟹類在以往國外之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亦無食物中毒案例出現,最近我們從東港外海海域捕獲7隻切脊熟若蟹皆有毒,故可知台灣產之切脊熟若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而此蟹類之平均毒量為3 MU/g (以TTX計),毒成分為河魨毒。
11. 鈍額曲毛蟹(Camposcia retusa)
俗名:蜘蛛蟹
形態特徵:本蟹類屬於蜘蛛蟹科(Majidae),頭胸甲呈梨形各區分區明顯但隆起不明顯,額角鈍而短且平,眼柄長,眼窩淺。螯足掌節略膨大,步足細長,甲寬約3 cm。鈍額曲毛蟹表面具濃密的卷曲剛毛可將物體牢牢的鉤附,故體表常附著許多海藻及海綿等物,善於擬態偽裝,是直行的蟹類,因而有「蜘蛛蟹」的通稱。
分  佈:廣泛分布於南非、紅海、澳大利亞至日本。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30
公尺以淺的礁岩及珊瑚礁海域,在台灣全島淺海均有分布。
毒  性:此種蟹類在以往國外之研究報告中,並未報導有毒,亦無食物中毒案例出現,最近我們自墾丁珊瑚礁海域捕獲之6隻鈍額曲毛蟹中有4隻有毒,故可知台灣產之鈍額曲毛蟹是世界上首次被報導的有毒種,經檢測得知毒量約為2 MU/g(以TTX計),毒成分為河魨毒。

三、毒素類型的應對方式

  1. 蛋白質毒素:應對方式:若被刺中,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並將刺傷部位浸泡在熱水中(約40-45°C)以減輕痛楚,並尋求醫療處理。
  1. 神經毒(河魨毒):應對方式:通常會引起劇烈的局部疼痛、麻痺、肌肉痙攣等症狀。處理方式包括立即清洗傷口、浸泡在熱水中(約40-45°C)以減少疼痛,並使用止痛藥來緩解不適。如果症狀嚴重或有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四、漁獵原則

  - 以上魚類或甲殼類具有劇毒或危險的刺,特別在進行海洋活動或魚獵時,要提高警覺,避免誤觸或誤捕這些魚類與甲殼類。

  - 若不慎受傷或出現不適,應立即就醫。遇到不熟悉的物種時,應先查詢相關資料後再進行捕撈,以確保自身安全並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干擾。